新华社呼和浩特11月23日电 题:中国百年药乡焕发新生
新华社记者哈丽娜
连日来,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喀喇沁旗牛家营子镇一派热闹景象,来自全国各地的药材经销商穿梭于众多中药材商铺,选购药材。
素有“塞外药乡”之称的喀喇沁旗,是中国北方道地药材主产地和五大绿色中药材基地之一,距今已有300余年的药材种植历史。
喀喇沁旗既有崇山峻岭,也有丰富的天然森林和肥沃的良田,地理环境复杂多样,使得这里适宜多种中药材和蒙药材生长。目前,全旗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12.5万亩以上,拥有野生药用植物将近1000种,人工种植药材资源也十分丰富,盛产北沙参、黄芪、板蓝根等。
图为工人在赤峰一家中药公司的车间内挑选白鲜皮。新华社记者 徐钦 摄
“虽然,喀喇沁旗中药材种植起步早,但过去主要以散户种植为主,不成规模且缺乏科学的种植管理技术,药材产量和质量不稳定。同时,产业形态单一、产品附加值低,也导致当地药材销售难。”喀喇沁旗副旗长比其格图说。
2021年开始,喀喇沁旗积极布局中药材产业,与高校、科研院所合作,提升种植技术,推进中药材生产加工标准化建设,同时充分发挥中药材资源优势,发展产业集群,打造了一条集种植、加工、销售、科研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。
62岁的李鑫是喀喇沁旗人,2022年他承包了90多亩地,种植桔梗和黄芪。近日,正是桔梗采收季,李鑫和老伴每天都在农田里忙碌。“今年,每亩中药材纯收入能达到1千元,收入是过去的一倍。”说起中药材种植,李鑫难掩喜悦。
在喀喇沁旗像李鑫一样的药农有8000多户,当地通过订单式收购解决药农的后顾之忧,还培育了药业企业、合作社、个体工商户600余个,年销售各类产品20余万吨。
图为工人在赤峰一家药业公司车间内挑选黄芩。 新华社记者 徐钦 摄
走进内蒙古达盛堂中药材销售有限公司生产车间,工人在晾晒、挑选、切片、炮制、装箱等各个车间格外繁忙。“这几年喀喇沁旗的道地药材价格连续上涨,销路也越来越宽,中药材产业已成为当地优势产业。”公司总经理刘通达说。
目前,喀喇沁旗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种植药材50余万亩,综合产值近40亿元。2022年,当地开工建设了内蒙古中药材(蒙药材)标准化生态产业园,占地1000亩,如今产品交易区、产品检验检测中心和展示中心已投入使用。
“我们借助‘塞外药乡’道地药材的先天优势,把这里做成内蒙古东部最大中药材交易市场,力求打造成为全国知名的产地型药材市场,预计年交易额可达到50亿元至80亿元,带动就业万余人。”内蒙古中药材(蒙药材)标准化生态产业园负责人李树民说。
李鑫喀喇沁旗药材新华社中药材发布于:北京市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,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